作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旨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意见》中的具体实践指导
01 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标准
加强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修订完善工作,在科学教育教材中加强国产软件应用引导,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
02 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加强实验室建设,利用先进教育技术弥补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甄别、培育、推广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
03 创造条件丰富内容,拓展科学实践活动
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开展实践活动,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节等活动,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
04 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指导。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统筹利用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
0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增加并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探索选拔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的高中阶段理科专业教师。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在“国培计划”示范项目中专门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创造性。
用好社会大课堂
01 全面动员相关单位,服务科学实践教育
向学生开放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博物馆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推动各地建设具备科普、体验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面向广大家庭和青少年进行科学教育。
02 引导企业援建基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积极动员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讲解人员。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
03 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
安排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中小学生适当开放,协同组织科学夏(冬)令营等。搭建平台,推动大学与中学联合教研,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好衔接;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进行因材施教。
04 推动全媒体传播,营造科学教育氛围
推动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媒体平台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加大对科学教育的宣传引导力度,将科学教育纳入“双减”宣传工作矩阵重点任务,加强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营造重视支持科学教育浓厚氛围。
05 优化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
鼓励社会各界制作上线“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等,丰富平台资源。建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强化资源征集、对接、调度机制,高效有序安排地方及学校选择使用。
《意见》中的相关改革衔接
01 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形成学校教育有益补充
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科技类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
02 严格竞赛活动管理,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精神
各地要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竞赛,搭建中小学生成长平台,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指导各竞赛组织方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突出集体主义教育。
03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探索选拔培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模式,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明确“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在选拔、培育、使用上的各自侧重点。推动各类学校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推动各类学校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
04 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
完善试题形式,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加强实验考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05 重视体系化设计安排,助力不同阶段有机衔接
注重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阶段科学类相关课程的联系与融合。鼓励本科阶段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强化研究生阶段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06 实施家庭科学教育,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推动科学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提升家长科普意识和学生科学素质。
07 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强化科学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科学教育相关领域研究的支持。推进科学教育交叉学科研究平台建设。鼓励高校、教科院、科研院所建立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强教师国际交流,掌握国际科学教育动态,吸纳优秀研究成果。